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激光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被人寄予厚望,同常规武器相比,激光武器具有快速、灵活、精确、抗电子干扰和威力大等优点,是对付精确制导武器、空间武器,以及遏制大规模导弹进攻的最佳选择。
因此,美俄等军事大国几十年来都在不遗余力的发展激光武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美军目前已在两栖登陆舰上试装备了舰载激光武器,并顺利地进行多次车载激光武器的实验。
如果后续进行顺利,到2025年美国的激光武器有望正式列装。
中国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也并不落后。在今年2月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中国保利集团首次展出了国产车载低空激光防空系统“沉默猎手”,它的标准输出功率为30千瓦,最大射程4000米。该激光器主要用于拦截大批低空无人机,其激光器威力据称可在800米距离烧穿5层2毫米厚的钢板,1000米距离可烧穿5毫米厚钢板。外媒还多次报道中就进行了百兆级激光武器打弹道导弹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央视《今日关注》栏目中曾经介绍称,中国科研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建立了一套战术激光武器演示平台,这套系统同美国目前多束光纤激光器有相似之处,但技术更加先进。
这说明,中国在激光武器技术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运-20本身就是一款非常优良的武器平台,对其进行轻度改装之后,就可以变身为激光武器。
以运-20的功能的定位,未来如果安装激光武器的话,肯定不会用于空战,而是会成为类似于美军ABL的空基激光反导系统平台。
要作为空基激光反导平台的话,高能激光器是重中之重,从目前激光武器发展现状来看,固体激光器和多束光纤激光器发展最快,但并不适合安装到运-20上面,因为功率远远达不到反导作战的要求,美国ABL系统的功率达到200-300万瓦,但在测试中,功率还是偏低,因此原来预计的400千米的攻击范围缩减到100千米,而目前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的单台功率都不过几十千瓦。目前来看,最有前途的还是类似于ABL上采用的化学氧碘激光器,具有体积重量小、功率高的优点,非常适合空基平台。
在化学氧碘激光器方面,中国也早就展开了研究。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最早开始了化学氧碘激光器的研究。
1993年,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了化学氧碘激光器的测试,结果显示受测激光器可击杀140米之外的目标。
虽然没有更进一步的报道,不过我们可以猜想,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这一领域应该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高能化学氧碘激光器应该已经趋于实用化。
可以设想,未来搭载大功率激光器的运-20将会在接近战斗区域的前线飞行,用红外搜索跟踪器件观察敌方战区弹道导弹的发射,一旦探测到战区弹道导弹,运-20上安装的测距、瞄准与攻击激光器将锁定目标,将激光束聚焦在导弹蒙皮上,蒙皮因被加热而破裂,引起内部易挥发材料发生爆炸,碎片及导弹战斗部将落在导弹发射国的国土上,以此对敌国进行威慑。届时运-20将成为守卫祖国国土安全的坚实屏障。
俄罗斯加快伊尔-476生产:被中国运-20给逼的
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在视察位于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航空之星公司工厂期间表示,伊尔-476军用运输机的生产进度延迟。
鲍里索夫表示:“我们在伊尔-476量产方面出现了问题,去年的国防订单没完成。3架运输机的交付延期3至4个月。
在莫斯科的会议上我们详细了解原因,决定成立俄联邦工业和贸易部与国防部的部门间常委会。2位副部长几乎每个月都召开联合会议,监督生产进度。这是‘手动管理’,但目前没有别的办法。”
俄副总理表示,俄罗斯国防部将伊尔-476看作军事运输航空兵的主力机型,并打算在2030年以前采购百余架该型飞机,没有考虑同样基于运输机制造的加油机。
鲍里索夫介绍称:“我来到工厂,是为评估企业生产、技术和员工的能力水平。他们今年的任务是生产不少于6架伊尔-476,明年不少于7架,从2021年起每年要生产10至12架。”
他还说,伊尔-476具有良好出口潜力,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都表现出兴趣。不过由于产能低下,海外需求暂时无法得到满足。
俄副总理说:“我们看到,工厂新的无型架装配车间基本准备完毕。这是更加先进的技术,可更加灵活地进行装配并降低飞机成本。我认为,老的装配台加上新的无型架装配,可满足俄国防部和外国订购者对伊尔-476的需求。”
负责对伊尔-476进行测试完善的伊柳申公司新闻部表示,首批伊尔-476将在3月底前交付空天军。
战斗民族真够硬核:研发伊尔-76空射运载火箭技术
俄罗斯科学院马克耶夫国家火箭设计中心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杰格佳里向俄媒表示,俄罗斯计划再过3年就将测试空中发射(Air launch)技术。
报道称,空中发射技术是指运载火箭从飞行状态的空中设备上发射,例如飞机或者飞艇。
杰格佳里称,俄方目前计划以伊尔-76型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将建造航空火箭综合系统的设计研发工程。预计在3年后将开始进行实际测试。
空中发射航空火箭综合系统项目的研发工作将按照俄罗斯的国有私营合作的原则进行拨款,因此而成立了空中发射航空航天公司。
杰格佳里解释说,空中发射与地面发射不同,运载火箭借助飞机的力量穿过稠密的大气层,能够获得极大的初速度。
杰格佳里称,“空中发射为地区选择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即使在赤道附近地区也能发射。此外,火箭还能够更快地将卫星送入轨道上预定的点”。
杰格佳里总结说,使用空中发射技术不要求建设昂贵的发射系统。
从民用航天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空中发射运载火箭技术可有效抵消地面发射面临的纬度位置和地面设施带来的局限,为航天技术体系不甚完善、受到国土范围局限的国家(如韩国、以色列等国)提供更灵活的航天发射方案。
从军事应用角度看,如果运载火箭能够实现空基平台发射,那么与运载火箭的载体和运行原理相同的远程和洲际核弹道导弹同样可以探索空中发射模式。这有可能开辟弹道导弹技术运用的新路径。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 有这五大看点
新华社西昌3月10日电题:“300次的飞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五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陈芳、胡喆
一声春雷拔地而起,耀眼红光映透夜空。
3月10日零时二十八分,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大凉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星6C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随后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
长征火箭:追梦太空的起点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一系列中国太空探索的大动作,都是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运送下完成的。
火箭,是连接人与太空的天梯,更是追梦太空的起点。翻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300次发射史,就如同翻开一部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起飞,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开启了我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纪元。
“彼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300千克。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了25吨级和14吨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尚志说。
40多年间,长征火箭运载能力提升了数十倍。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首飞也是我国当年唯一一次航天发射。而到2018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全年发射37次,使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独占鳌头。
尚志介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时,还是中国火箭的一枝“独苗”。现在长征火箭家族已拥有退役、现役17型运载火箭和多型在研、论证型号,形成了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飞船的能力。
2015年9月20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成功发射,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备受关注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也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深化论证工作,将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不断为中国航天提供更多可能。
“1.65米的跨越”:中国航天制造能力最新注解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60多年前,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每一次航天发射任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不断努力的注解。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直径是3.35米直径,而长五火箭的直径为5米,虽然只是1.65米的跨越,却凝结了无数航天人的心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郝照平介绍,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很大。
“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247项关键技术,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行列,同时带动了国内相关工艺、工业制造能力的进步。”郝照平说。
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渐成长征系列主流
长征六号的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随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登场。
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研制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完成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更新换代,绿色无污染的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
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现在采用的三种新型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三型新型发动机的研制,使我国运载推进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不断为“美丽中国”做出努力。
开放合作:中国火箭自信走向世界
随着技术的进步,长征火箭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1985年10月,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承揽国际商业发射服务。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自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已完成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56颗国际商业卫星,并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打造了“中国长征火箭”这一知名品牌。
近年来,国际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中国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在2015年老挝一号广播通信卫星项目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创“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新模式,为长征火箭拓展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开辟了新思路。
共享发展成果:让普通人的“航天梦”不再遥远
随着中国航天的接续发展,航天科技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硬科技。
“我们将借助优势的航天运输服务,通过全新共享发展的新模式,为市场提供满意的发射服务和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航天与人的良性互动。”郝照平说。
近年来,为满足消费者多元的发射需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推出了“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三型“太空车”概念,旨在为客户提供天地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优化组合的发射资源配置。
为了让普通人的“航天梦”不再遥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还将逐步实施太空车、太空星网、亚轨道飞行体验等面向大众的商业航天计划,为全球的大众化小卫星提供搭载服务。
“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表示,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站在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在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续写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