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俄乌军事冲突已经爆发242天。
昨天,据称乌军从恰索夫亚尔和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打电话又摇来了一部分援军,从这部分人装备的T-80BV和T-72AMT型主战坦克的情况看,可能是机93旅和山地突击10旅的杂烩。这部分援军向阿特木斯克东郊的“瓦格纳”雇佣兵团发起了反击,据说又把“瓦格纳”往后推了一截。
其它战线情况与前一日没有太大变化,乌军在赫尔松北部、哈尔科夫东部地区都暂时处于兵力集结和待机状态,估计要等待最近10天的绵绵秋雨结束、地面变干后恢复进攻。大伊万认为乌军在哈尔科夫东部地区兵力状况稍好,而赫尔松的乌军在两个月的作战中兵力、尤其是重装备损失太大。
12名乌军士兵共乘一辆坦克上向俄军阵地发起进攻,在快抵近俄军阵地时,步兵下车协同坦克向俄军阵地发动冲锋。
根据一些大佬的统计,乌军在赫尔松光被俄军击毁打卡的重装备就有四百多台,等于基本被消灭了三个旅的重装备,这对于无法自产重装备的乌军损失堪称巨大,不知还有多少进攻动能。
趁着阵中日记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内容,咱们来换个话题,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尤其是七月份北顿涅茨克围歼战结束后,国内媒体、确切来说是简中军事大师们的鼓吹对象,就变成了北约提供的新一代“灭俄神器”M142“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系统,根据这些简中军事大师们的说法,“海马斯”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七月份打掉了俄军四十多个军火库、两三个指挥所、打掉俄军二十多个高级军官,歼灭俄军无数……在它们的鼓噪下,甚至还给“海马斯”起了个“海老师”的诨名,“海马斯”在俄乌战场大有炸平顿巴斯、停止地球转动之势。那么咱们有一说一,“海马斯”远程火箭炮的性能和战场表现到底如何,俄军的应对手段又给了咱们怎样的教训?
平心而论,从最近四个月的战场表现看,大伊万认为,M142“海马斯”火箭炮在俄乌军事冲突中的表现,相比前几位“灭俄神器”FGM-148“标枪”反坦克导弹、M777A2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FIM-92“毒刺”导弹、“弹簧刀-300”巡飞弹等,堪称最接近于“灭俄神器”的装备。
毕竟前几位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实在是太拉胯,实在顶不上这个“灭俄神器”的头衔。而M142“海马斯”火箭炮的表现就要好得多,究其原因大伊万认为,一方面是“海马斯”的性能的确不错,另一方面,则是乌克兰军队比较好地发扬了“海马斯”型远程火箭炮的既有技术优势。毕竟战争嘛,就是一个扬长避短的过程,谁能更好地发挥手头的装备优势,谁就能打胜。
说M142“海马斯”火箭炮的性能不错,大概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其实“海马斯”型火箭炮我们之前提过,这是一种基于美军在冷战结束后全球介入、快速到达战略设计的轻型远程火箭炮。相比其前型M270A1型,主打轻量化、模块化和自动化,而这三点也成为了M142“海马斯”火箭炮的最大优势:
在轻量化性能上,M142型火箭炮使用了一个M1083型战术卡车的底盘,火力模块从M270型火箭炮的2组12个227毫米定向管模块被削减为1个6管定向管模块;为了降低战斗全重,M142的定向管模块甚至使用了LY-6型高强度硬铝合金材料制造外壳和隔板,定向管管体则使用了更轻的玻璃纤维和塑钢材料制造。这一系列减重之后,M142的战斗全重被降低到了仅有10吨左右,完全可以使用C-130H型运输机运输。
在模块化和自动化性能上,M142型火箭炮使用了一个由夹具、吊架组成的火力单元,可以直接将一个储运-发射一体箱组成的火力模块吊运到火力单元上,可以极大地降低发射准备时间。
每个储运-发射一体箱一般包括6枚227毫米火箭弹或者1枚ATACMS型陆军战术导弹,未来预计还可携带2枚PrSM精确打击战术导弹。以上弹药均具备精确打击能力,如227毫米火箭弹,目前美军只为M142配备了M30和M31两种精确打击火箭(GMLRS),前者使用DPICM集束弹头,后者使用单弹头。
同时,M142型火箭炮还配备了激光陀螺INS/GPS系统、自动调平装置、激光多普勒雷达和车载战术数据链接收终端等。激光陀螺INS/GPS系统与自动调平装置配合,可以在占领炮阵地后迅速实施测地作业,激光多普勒雷达可测各高度层风向风速,车载战术数据链终端可接收营火力系统传输的射击诸元,为单炮、甚至单枚火箭弹装订射击诸元,做到自动调炮射击。以上设计使得M142“海马斯”火箭炮反应速度较传统火箭炮更快,整套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也相对更高了。
说乌克兰军队比较好地发挥了M142“海马斯”的技术优势,其实从乌军运用“海马斯”的技术手段看,也只能说一般般。
从“海马斯”的性能设计上来看,在美军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它是可以通过炮兵旅的目标捕捉/指示连的RQ-7型无人机,将侦察情报实时回传到营级制导站,形成火控诸元后传输给炮组,用于打击位于敌之战役纵深的移动目标、时敏目标的。 而从乌军的实际运用来看,大伊万认为早期乌克兰军队并没有弄到整套“海马斯”的营级指控系统。
毕竟给了它它也用不了,所以大量的GMLRS火箭弹是被用于打击固定目标的,具体的诸元标定,可能是北约通过航天侦察和航空侦察发现的,由后方旅指挥所通过“星链”传输给炮组,炮组手工输入单炮火控计算机。由于早期乌军纵深态势感知能力一塌糊涂,因此,俄军在纵深的伪装防护做的也非常差,大量的炮位、弹药堆放点和规整点几个星期都不知道挪窝,结果被乌军偷了一部分。 这种打击模式尤其是通讯模式非常土法上马,然 而 也比较有效,体现出了乌军和北约利用现有装备、临时搭建一个堪用的体系的能力。
近期,由于俄军改善了己方战役纵深相应作战节点的伪装情况,各炮位、弹药堆放点和规整点、各级指挥所的移动速度上来了,乌军使用“海马斯”打击固定目标的视频就开始下降、毕竟只靠航天侦察的时效性,已经无法满足“海马斯”打击固定目标的要求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概在9月份左右,网络上开始出现“海马斯”打击时敏目标的视频,似乎乌军一些炮兵旅确实弄到了一批侦察指示无人机,同时开始使用测地网格标定打击目标,这意味着乌军使用“海马斯”的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海马斯”也是目前为止俄军很难反制的武器,目前大伊万能够确认的、俄军击毁“海马斯”的战报也只有2次,可能被击毁了2台左右的发射车,另一次被击毁的可能是弹药装填车。 究其原因,大伊万认为是俄罗斯空天军的战术侦察能力大大下降导致的,以 往按照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编制,苏军前线航空兵空军集团军编内是有一个直属的侦察航空兵团的,该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战役纵深活动,探查敌军战役纵深主要作战节点和高价值作战目标等,并为空军集团军编内歼击轰炸航空兵师的前线轰炸机指示打击目标。
结果在最近10年的俄罗斯军改中,光知道购买苏-34这种前线轰炸机,而相应的诸空军集团军直属侦察航空兵团的实力并没有加强,大伊万查了半天这些团的装备杂七杂八,有些拿着苏-24MR充数,有些空防集团军甚至干脆取消了侦察航空兵团的建制。那这就没啥好说的了,光有打击手段没有侦察手段,那你这体系就是个不完整的体系,抓不住在纵深七八十千米活动的“海马斯”纯属活该。
当然目前俄军也在做出调整,主要的调整手段就是购买了伊朗的Mohajer-6无人机,该型无人机的活动纵深理论上是可以覆盖“海马斯”的活动半径的,上次被打掉的两台“海马斯”据说也是伊朗无人机的杰作。同时,俄军目前似乎对拦截GMLRS有了一些心得,使用比较廉价的“铠甲-S1”拦截GMLRS初见成效,也让“海马斯”火箭炮的打击效能有了一定的下降。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要打击“海马斯”,最佳的办法是发展自己的态势感知和目标指示能力,尽快把“海马斯”给消灭在兵营里或待机地点,老是靠防空导弹去拦截并不是个办法。俄罗斯在军改和“海马斯”威胁上走过的弯路,对于我们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大的警醒和教训。
总之,在大伊万眼里,并没有完美无缺的武器,更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武器,任何武器进入战场之后,都要经历一个发挥作用、遭遇反制、实施改进、继续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是武器的否定之否定,同时,任何武器装备也需要在特定的作战环境和作战系统中才能发挥作用。“海马斯”固然不错,然而乌军打了两个月,依然在赫尔松地区碎了几千个天灵盖,丢了几百台装备,这就是自身作战系统不如人、整体战斗力不如人的结果,不是单靠一件或者某几件先进武器就能弥补得了的。
某些简中军事大师们今天狂吹M777,明天狂吹海马斯,后天又狂吹别的什么武器,在大伊万看来,说得好听点就是唯武器论,说的难听点这帮人长得跟北约穿一条裤子似的。毕竟,不谈作战系统、单吹单件武器是西方最爱干的事情,究其原因,西方资本家要卖武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