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共有两种不同的机型,一种是机头进气的,也即民间所说的“平头机”;另外一种是民间所说的“尖头机”,是机翼两侧进气的。
“平头机”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目前,已经全部退出现役;“尖头机”事实上已有多种不同的改进型号,至少还有数百架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服役,但已不再是主力战斗机了,可以称之为二线战斗机。
当然,其中不乏有大量的侦察机,歼-8II个别型号具备即便全球许多第3代战斗机,都没有的2.5倍音速、2.5万米高空飞行的“双2.5”指标,许多第3代战斗机飞行高度大多数在1.5-1.8万米,飞行速度1.5-1.8马赫,因此,将歼-8II改成高空高速的侦察机,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歼-8白天型战斗机,包括歼-8II早期型号,除了装备4枚PL系列空空导弹以外,无法携带空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甚至都不能外挂普通航弹,只能携带2只火箭巢,对地打击的精度,全靠飞行员的驾驶技术,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视作歼-8不具备对地打击能力。
歼-8II有多种改型,其中有的只是验证型号,似乎匆匆上马,又匆匆下马了,唯有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歼-8D、歼-8F等型号形成了战斗力,特别是其中的歼-8G,基本上成了超音速对地打击的攻击机,具备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装备了驻扎在新疆的空军某部。
其高空性能可谓出类拔萃,飞行高度达到了惊人的2.5万米,最大速度达到了2.5马赫,是我空军现役战机中速度的极值,不比当年苏联空军的米格-25逊色,甚至性能比米格-25都要强悍,尤其是在航电和火控等设备上。
包括歼-8F,被认为是国内首款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并且还是歼-8II系列中功能最强大的一个型号,包括装备了新的火控雷达,除了能发射PL-12 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以外,还能挂载2枚YJ-8、Kh-31等战术空地导弹,实施对地(舰)目标进行打击。
以上歼-8II改型战斗机,均能外挂携带8枚250公斤航空炸弹实施对地攻击,在对地攻击火力强度上,相当于4架歼-7II和2架强-5攻击机;也能挂载2-3枚1000公斤激光制导炸弹,实施对地精确打击。
歼-8II系列改进型,因为受到基础设计的限制,已无法完全满足与国外第3代高性能战斗机对抗的要求,但在中国空军目前整体装备技术水平条件下,歼8II改型这种性能适中也相对成熟可靠的机型,仍可执行空中侦察、边境战备巡逻等任务。
正因为歼-8II进型使用的性价比还是非常高的,这也是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在第4代歼-20战机、第3代半的歼-10C、歼-16不断服役的前提下,仍然保有数百架歼-8II改型战斗机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