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搜索到的资料,所谓的“翼刀”,是指战斗机机翼上与机身轴线平行的,似刀子一样的铝合金片,即利用物理方法阻止附面层向外翼流动,以缓和翼尖分离,增加战斗机的安全性。
现在,战斗机上的翼刀,其实,已经看不到了,翼刀出现在战后,刚开发的喷气式战斗机上,是当时航空界较为常见的一种控制战斗机失速的有效手段。
歼-6,是沈飞根据前苏联提供样机和全套设计图纸,仿制成功的米格-19战斗机,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最后一种传统后掠翼气动布局的战斗机,也是战后第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
最大起飞重量7.5吨,作战半径600公里的歼-6,前后生产数十年,产量高达5200余架,是我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战斗机,除了满足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使用以外,歼-6还被用来大量出口,包括无偿地援助亚非拉友好国家。
采用机头进气的歼-6,翼展9.19 米,其翼梁采用了铝合金,机翼前缘后掠角 58度在 1/4 处变为 55度,每边机翼上有一个垂直高度32 厘米的巨大翼刀,副翼和襟翼由液压驱动,据此用来调整歼-6的飞行状态。
歼-6采用轴流式涡喷发动机,为最大起飞重量7.5吨的机体,提供了充裕的动力保证,大后掠翼提供的低阻力保证,赋予了歼-6超音速的能力。
机翼采用一对巨大翼刀的歼-6,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歼-6在飞行特别是在战斗过程中,失速进入螺旋状态,保障战机和飞行员的安全,翼刀有效解决了由翼尖带来的失速问题,是控制翼尖失速的各种手段中最简单廉价的。
此后,研发的战斗机,就极少采取翼刀了,而改用全自动前缘缝翼,或机翼后缘内侧设有后退式襟翼,放下时能增大机翼面积,改善了起降性能,但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只能用于起降状态。
就其效果而言,全自动前缘缝翼、后退式襟翼,要比翼刀好得多,能有效解决了战斗机因翼尖带来的失速问题。
现在,随着战斗机自动控制系统,早就普遍采用数字微机化,来控制包括前缘缝翼、前缘襟翼等各种附面层控制装置,可以替代翼刀,效果比翼刀要好,所以翼刀就渐渐淡出了战斗机的机翼,就看不到翼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