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款隱身戰鬥機殲-20迎來了自己的第12個首飛紀念日。
而根據海外軍事專家與機構的統計推測,在這從首飛到今天的12年里,殲-20的生產加服役數量已經達到了200架,超過了美國的F-22戰鬥機。當然,相比於數量的變化,更大的看點是殲-20的一系列改進型號也開始如同雨後春筍般,在成飛廠內一個接一個的冒了出來,而殲-20也藉此成為了目前改進衍生型號最多的隱身戰鬥機。
殲-20首飛12周年紀念海報
可以說在經歷這一個年輪的發展過後,殲-20正在從當初那個用來填補中美之間空軍差距的“追趕者”,逐漸轉變成為了一個引領新時代空戰理念的“開拓者”。而這也意味着我們可以將目光從美國F-22戰鬥機的身上移開,轉而向未來看齊。
為什麼是F-22呢?因為在殲-20剛剛曝光首飛的時候,彼時美國空軍相較於中國空軍所擁有的最大戰術優勢就是其裝備的187架F-22戰鬥機。而作為世界上首個量產型隱身戰鬥機,同時也是確立了五代機劃定標準的機型,F-22自然也成為了解放軍在研製殲-20期間最想要超越的目標機型。
F-22戰鬥機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F-22一直被視為殲-20最大的對手。以至於在美國批量裝備F-35,俄羅斯也開始生產蘇-57戰鬥機之後,二者之間宿敵的關係也沒有發生變化。
那麼F-22戰鬥機真的是殲-20必須要打敗超越的宿敵嗎?如果是在12年前殲-20剛剛首飛的時候,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事實上殲-20的許多性能指標都是為了超越F-22所制定的。
殲-20戰鬥機
例如殲-20會採用鴨翼氣動布局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讓殲-20能夠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獲得和擁有矢量發動機與超機動能力的F-22戰鬥機相同甚至更勝一籌的機動能力。而殲-20會擁有超遠的航程,也是為了讓殲-20能夠在西太平洋上更好的牽制缺乏持續作戰能力的F-22。
此外,殲-20所使用的設計上別具一格、能夠在彈藥待髮狀態下最大限度維持隱身能力的格鬥彈艙,也是針對F-22格鬥彈艙在開啟時會破壞隱身效果,影響紅外導彈發射而作出的改良設計。而這樣做的目的顯然也是為了加強殲-20的綜合作戰能力,使其能夠在空戰中戰勝F-22。
殲-20別具一格的格鬥彈艙
結合這些因素來看,我們確實可以得出F-22是殲-20宿敵的結論。
然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在12年前中國空軍實力較弱而美國空軍實力較強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但現在已經是2023年了,F-22實際上早已經成為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老舊機型了。
要知道F-22是一款上世紀80年代末設計,90年代初首飛,2000年代量產的機型。儘管當時的美國空軍已經實現了數字化改革,但相對過早的設計與生產時間仍然使得F-22使用了大量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屬於早已落後時代的老舊設備。
這直接導致了當美國空軍打算將F-22與F-35A戰鬥機進行組合搭配,想要組建一支由F-22對空、F-35A對地的多用途隱身戰鬥機中隊時。他們卻意外的發現,由於F-22的系統太老了,以至於該機根本無法與安裝了最新數據鏈作戰系統的F-35進行搭配作戰。
F-22與F-35
而這也是美國空軍一直想要退役F-22戰鬥機的主要原因。因為在美國空軍看來F-22已經從當年萬眾矚目的“未來戰鬥機”變成了一架除了能隱身以外,其他性能甚至不如F-15EX的“黃臉婆”。
畢竟現代戰爭是體系作戰,而F-22隻能兼容美軍上一代作戰體系。就算F-22的空戰性能要優於F-35A戰鬥機,但擁有信息化能力,可以實施“馬賽克式分布式作戰”的後者反而要比F-22更適合對付殲-20。
因此,相比於將F-22視為殲-20的宿敵,我們更應該警惕F-35戰鬥機所帶來的威脅。雖然F-35戰鬥機的機體性能比較一言難盡,系統漏洞也不少,以至於美軍自己也坦承F-35仍然只具備初始作戰能力(IOC),而沒有達到F-22那種完全作戰能力(FOC)。
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已經生產了超過890架F-35戰鬥機,收穫了不少盟友國家的好評,以色列更是多次駕駛該機執行作戰任務。所以就算F-35的技術狀態還不甚完美,但它已經足以超越F-22,成為殲-20在未來的新宿敵。
F-35的數量不可小覷
當然,在進步的並不只有美國空軍,中國空軍同樣也在不斷地發展,殲-20的一系列改進型號就是例子。
因為和美國自廢武功拆掉F-22生產線,失去了改進升級能力不同的是。中國一直以邊生產邊改進的狀態量產殲-20,維持着較快生產速度的同時,還不斷地吸取使用反饋,進而改進升級後續批次的殲-20戰鬥機。加上解放軍很早就意識到了F-35的威脅。
因此和已經落後時代的F-22相比,殲-20一直站在了技術最前沿,成為了和美軍F-35一樣的信息化空戰核心裝備。更不用說,隨着擁有無人機指揮能力的雙座殲-20服役,殲-20還將進一步引領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