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曾有人预测过,21世纪是海洋和天空的世纪,谁能掌握制空制海权谁就获得整体战略的优势。随着中国近年大量新型舰艇和战机的迅速服役,走向蓝水海军和战略空军之路已成定局,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也逐步确立了其未来头号假想敌的身份,其近年来大国对决的草案中毫不掩饰地强调了这一点。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中国海军舰载机部队依旧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所以对解放军来说,未来和假想敌展开较量的区域很可能是远海和相应空域,而美国海军更有人撰写过围绕此情况下的所谓第二次太平洋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对二战太平洋战争的细节深入研究就更显得价值重大,当年的太平洋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战场规模最大也是一场相对没有失衡的海空战,它直接改变了世界格局,战后日本和其他欧美军事分析家都认为美国之所以能在早期惨败后扭转局势并最终摧毁对手,依靠的是其雄厚国力,而这种国力优势的第一受益者则是一线作战飞行员。而飞行员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提升,其意义甚至超过一些具有性能优势的新型战机列装。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日军王牌坂井三郎在一只眼失明后还击落过美军飞机,其素质可见一斑

战争初期,日军航空兵的飞行员培训完全可以和今天任何国家的顶级特种兵相比,特别是其海军航空兵。扣除感情因素外,可以认定他们的确训练有素,飞行水平超群而且战术熟练先进。日本深知其资源无法和美国抗衡,所以只能在武器和人员方面走少而精的路线,很多日军将领强调日俄战争中日本曾通过一次决战击败了对方海军主力,所以精兵路线绝对不能改变。当时日本海军主要通过如下几种渠道招募飞行员:江田岛海军学校的飞行学习科;针对大学生的航空预备学生制以及飞行预科练习生制。其中只有很少但素质顶尖的飞行员毕业于江田岛海军学校,他们要想成为飞行员还要至少花费1年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并晋升为士官。其他培训方式虽然素质相对略低,但也必须面对高达9成的淘汰率,通过晋升为兵曹才能晋级,根据他们的基础又可以分为甲种预科和乙种预科,年龄分别指向16-19岁和14-16岁,由此可见日本当时的军国主义氛围。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由于后期日军飞行员素质大幅下降,所以其航空兵成了被猎杀的火鸡

预备飞行员在课程中要面魔鬼训练,在海军学校只要出一点错就会被教官和老兵辱骂训斥甚至殴打,或繁重的体能惩罚训练,日军认为只有高压才会让人的精神高度集中进而将潜能发挥到极限。而进入航空训练阶段后,更冷酷的新教官不会动辄体罚,但纪律愈发严苛,稍有违反就会被退学。在航空训练阶段,学员首先要进行7-9个月的初级和中级科班,驾驶两种不同教练机,还要同时接受航空理论、技术操作、编队飞行、仪表识别等训练,飞行时长达到100后就会迎来测评,决定他们以后是驾驶战斗机还是轰炸机或侦察机。例如通过战斗机测评的人此时会被分配到九州的大分海军航空兵基地,驾驶老式战斗机训练,此阶段他们必须完成100-150小时的机动格斗和机载武器射击训练,这种高级课程十分危险以至于事故死亡不断,而军官们对此完全视而不见。高级课程结业后,飞行员们才会被正式编入战斗机部队驾驶新型战斗机,此时他们每个人的飞行经验小时都不低于500。而且到前线后,新人一般会被编入新组建的部队投入侵华战争,通过以战代练的方式向老兵学习一步步成熟。而舰载机飞行员的选拔则直接从精锐老兵们中进行,被飞行经验不得低于800小时!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后期日军新飞行员甚至只能从模型中学习空战机动

可以看出此阶段日军航空兵的训练体现层层紧扣,严苛至极的特点,这让人想起战后日本著名女排教练大松博文的训练方式。也正如当年日本女排横扫各国劲旅一样,战争初期的日军航空兵凭借素质优势和当时性能领先的零式战斗机,成功地以少胜多在短短几个月就重创了英美等国太平洋战区航空兵,让对手谈虎色变并让日本获得了从斯里兰卡到中太平洋的制空权,然而一些日本军官立刻看出这种绝对精兵的问题所在: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约3500名(其中舰载机飞行员600名),但由于后续培训乏力以及频繁的战斗严重影响了有经验教官的数量,以至于让1941年计划培训15000名飞行员的计划骤降至不足两千。他们提出应当放宽训练标准,但日军高层提出日本石油匮乏,供不起那么多飞行员,所以一口回绝。更致命的是日军没有完善的后备飞行员机制,导致那些选拔中被淘汰但技术依旧优秀的人就此无缘航空兵。随着战争消耗加剧,日军飞行员培训则走入另一极端:新手往往开着教练机完成10次起降就算过关,空战学习几乎只能靠电影观看进行!如此教学导致后期日军飞行员有时飞行经验小时连100都不到,而此时美军无论飞行员素质还是战机性能都具有优势,导致在马里亚纳等海战中日军那些毫无素质可言的补充飞行员成为活靶子。也正是由于此时的日军飞行员素质拙劣,所以只能沦为神风这种同归于尽战术的牺牲品。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美国的机械掌握率无人可比,很多人小时候就开过轻型飞机

而美军航空兵的训练则有着本质不同,其海军飞行员招募有两个,即海军学院和更面向大众的志愿预备役航空培训计划。虽然其表面上看和日军类似,而且淘汰率也不可谓不高(各国空军正常情况下的惯例),随着战争临近培训周期也由于人员扩招而相应缩短,但美军建立的后备飞行员培训机制却是日本没有的。一些没能通过第一次培训的人还有机会加入海军航空兵预备役机构,在这些机构里相应训练依旧会有条不紊地进行。而日美当时青少年对比方面,美国全国的机械掌握率也具有极大优势,例如当时的日本连自行车都属于只有小康家庭才有的交通工具,汽车则只有权贵才有,普通人很难接触更不要说熟练驾驶。而当时的美国不但汽车普及率高居世界第一,而且一些普通青少年甚至可以通过打工凑钱的方式自购一架小型飞机,通过这种玩耍冒险的方式无形间就掌握了飞行技巧。所以不难看出,正常情况下日美新兵的起点都不在一个水平线,日军新兵只能通过后天的玩命努力才能弥补差距,而美国新兵的基础就可以使其节省大笔时间用于进行更深一步课程的学习。当然,这种差距也和两国工业以及石油资源的对比悬殊密切相关。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美军飞行员接受的射击训练课对其能力提升大有帮助

当时的美军航空兵虽看似一线官兵素质不如对方,更缺乏实战经验,数量也没有优势,但美国却以藏兵于民的方式保持了强大的后程发力基础。而且,美军航空兵的训练也往往带有很多实用性和科学针对性突出的科目,特别是密度巨大的空中射击训练,美军战斗机飞行员要求做到任何角度下准确有效的快速射击,甚至要求他们形成肌肉和思维本能反应,最终让射击变成自身生理的一部分。所以,专业射击课程对射击条件的要求也五花八门,其耗费的弹药更非日军能够比拟的。和机械掌握率一样,美国独特的枪文化也使得美军新兵在射击基础上和日军新兵完全不同,所以他们几乎局部抵消日军的实战经验优势。另外,美军一些航空训练机构还专门采取了跨行飞行科目,即战斗机飞行员也必须具备轰炸和鱼雷攻击能力,反之亦然,这和日军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主要的是,美军中取得一定战绩的王牌飞行员就会回到后方负责培训飞行员,久而久之美军飞行员就在数量迅速增多的同时尽可能保证素质没有出现大的下降。纵观当时的美军,虽然缺乏德国、日本那样素质绝对顶尖的一线王牌,但其飞行员团队在平均素质方面却远超过对手。

少而精还是钢铁洪流?昔日空军强国2年内衰败,飞行员成关键因素

对中国而言,要竭力学习如美国红旗军演那种演习中训练的实践

日军某王牌飞行员战后曾哀叹,如果当时我们也有完善的后备机制,当初和我同期没通过测试的人在素质方面都远比后来那些补充的新兵甚至新兵教官强得多。我们在初期不断取得胜利,但并未真正动摇敌人的根基,反而我们的老兵不断被消耗,随着敌人的软硬件同时提升,我们再也无法抗衡,从大胜到大败,只相隔两年!而日军飞行员后期的素质跳水,也是早期过分精兵路线和训练机制不够科学的恶果,此类教训也曾在今天出现过,例如某企业声称自己招工只要北大清华毕业生,其余一律谢绝,且本公司员工定期考核,不合格者立刻辞退。该公司希望以此保持本公司人才素质的绝对优势,避免所谓的庸才占据岗位。结果很多没通过该公司门槛(业务学识同样优秀)或被其轻易淘汰的人却被其他公司录用,最终其他公司以此积累了丰厚的人才实力,让那家人才选拔过于拘泥形式的公司逐渐在竞争中失利。所以,中国空军/海航的人才选拔,更要在精兵的质量和大军的数量之间寻找一个巧妙平衡点,同时加强一些过去可能被忽视但实用性极大的科目,方可避免当年日本走过的弯路。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