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俄乌冲突提醒了中国,盯着美军后勤打,中国就能赢美国海军

不知不觉间,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战场上,俄乌双方陷入了拉锯战的局面。而在战场之外,俄乌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很多经验教训,其中后勤保障无疑是全球各军事观察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俄军从开战之初的气势如虹,到后续在基辅、哈尔科夫和赫尔松连遭乌军打击而被迫后撤,如此拉垮的表现令全世界的许多军事专家大跌眼镜。

而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俄军后勤保障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前线俄军在战斗中暴露了诸多问题而被迫后撤。不仅影响了俄军的作战行动,还令俄罗斯政府陷入了军事与政治方面的被动。俄军的经验再次证明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后勤保障能力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俄乌战争的幕后推手,也是全球军力最强的美国,对于后勤保障的作用非常关注。而伴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进展,如何在西太平洋借鉴俄乌战争的经验与中国对抗就成为了美方关注的重点。就在前几天,据印度媒体《欧亚时报》报道,前美国海军部长加里·拉夫黑德就表示,美国海军的后勤船只将是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目标,如果中国方面能够切断美军的后勤,那么中国就掌握了美海军战斗舰艇的命脉,这很可能会导致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遭遇毁灭性的失败。

拉夫黑德显然不是第一个注意到美军后勤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重大挑战的美军将领。此前,据美国媒体《1945》网站的报道,美陆军参谋长詹姆斯·麦康维尔将军就曾表示过后勤是美国陆军远征军的薄弱环节,美军的后勤能力有相当大的争议。

美国之所以对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后勤能力表示担忧,主要还是由于西太平洋地区的现实环境导致的。按照《欧亚时报》的分析,一方面,西太平洋地区具有距离专制的特点,东海、南海与第一二岛链的距离相对较远,这使得中国方面更容易对美军后勤补给船只发动攻击。另一方面,美海军陆战队和美海军的分布式海上作战模式,美国空军快速龙作作战系统等新型作战模式尚没有完全成熟。

更为关键的是,美军颇为依赖的后勤保障基地,像美军在新加坡、日本和关岛等建立的后勤保障基地都处在中国远程火力的打击范围之内。这导致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后勤保障能力存在缺陷。同时,美军内部也存在一些分歧,美海军希望建立一支24-28艘舰艇的两栖部队,而海军陆战队则希望建立一支31艘舰只的舰队,这令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美军的担忧不无道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本质就是将所有力量集中打击敌人整体依赖的重心,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西太平地区,中美一旦爆发军事冲突,美军则需要组建一支庞大的支援部队伴随作战部队进行作战。而且为了支援作战部队作战,美军还需要动员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后勤保障,并从本土组建多支后勤保障舰队,为前线和亚太的军事基地运送油料、弹药、食品、日用品和药品等一系列后勤保障物资。这导致美军的后勤保障舰队必须要在西太平洋地区来回穿梭运输,以维持前线的作战行动。

对于中国而言,打击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既可以削弱美军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可以破坏美军的持续性大规模作战能力,间接对美军的作战能力造成打击。对于在西太平洋地区活动的,远离美国本土的美军作战部队而言,如果失去了后勤保障,美军不仅无法发动作战行动,甚至有被完全消灭的风险。目前,中国的远程打击能力完全可以覆盖美军在第一二岛链内的各大军事基地。一旦开战,中美爆发冲突,美军在日本、新加坡、关岛等军事基地都在中国远程打击范围内。而且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体系,也将有力的阻止美军航母和舰艇进入西太平洋地区。

一旦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基地遭到打击,美军的后勤保障舰艇无法及时输送补给,那么对于一贯喜欢打富裕仗,弹药管够的美军而言,将会陷入困境当中。以海湾战争为例,美军在战争中动用了大约一半的后勤保障力量,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共计空运了50万部队和54.4万吨装备和补给,海运了340万吨物资和610万桶石油。再加上600艘船只卸载的海运货物和1.05万余架次的空运物资,美军才保证了海湾战争的作战需要。

美军还大量应用预置船只和军事基地预置物资,大大节约了物质准备时间。美军当时共动用了12艘水上预置船,包括8艘干货船和4艘油轮,空军出动了265架C141运输机和126架C5运输机进行空运,这令美军在战时仅需72小时就可以完成从申请到收到急需物资的全过程。正是得益于美军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才可以发挥压倒性的实力,彻底击败伊拉克军队,一举奠定战争的胜局。

反观俄乌战争,俄军在开战初期低估了乌军的抵抗,高层普遍存在轻敌情绪,认为此次行动时间很短,一如2014年克里米亚行动的翻版。俄军可以就地解决后勤,因此在出发前仅仅携带了3-5天的武器装备、弹药和物资。结果遭到乌军全力抵抗后,后勤短板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在基辅方向,俄军一支长达64公里的装甲部队由于缺乏油料和食品,只能在距离基辅40公里处停止进攻长达20多天。

而根据乌克兰方面的报道,俄军在开战初期,各级部队缺乏油料、帐篷、食物、防弹衣等物资。再加上俄军在顿巴斯、哈尔科夫、基辅、赫尔松和敖德萨等多个方向同时出击,战线长达1000多公里,投入的兵力却仅有十几万人,这导致俄军不仅缺乏补给,也缺乏保护补给线的能力。致使乌军抓住机会大举进攻俄军交通线,令俄军在基辅、哈尔科夫、赫尔松和顿巴斯地区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而俄军自身战场后勤维护能力差,不得不抛弃大批装备,后方保障基地又频遭乌军远程打击,迫使俄军不得不放慢脚步,陷入与乌军的消耗战。

从海湾战争中的美军和俄乌战争中的俄军经验,也再次提醒了我们,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本身就是战斗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后勤和应急保障装备体系,打造一支平战结合的强大现代化后勤保障力量。也正因如此,美军才会非常急切的关注西太平洋地区的后勤保障能力。

要知道,中国的实力远超当时的伊拉克,而一旦中美开战美军的后勤补给需求将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若这些补给被切断,美军将无法执行作战任务。目前中国完全具备在西太平洋地区破坏和压制美军的后勤保障能力,而美军现阶段的反制手段极为有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支援,美军在南海、东海和台海的行动无疑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尽管目前美军也在积极打造快速龙系统和分布式海上作战模式,以提升美军的远程打击能力,降低后勤保障投送距离,但要想在中国家门口与中国对抗显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就目前看,美军在西太平洋方向的后勤保障能力,难以达到支撑美军与中国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不过对于中国而言,中国也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后勤保障能力,切不可掉以轻心,毕竟美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同样不可小觑。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