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宣布,一批新出厂的苏-34“鸭嘴兽”已抵达位于莫斯科东南240公里的利佩茨克国家航空人员训练与试验中心。这些耐寒的“鸭嘴兽”从新西伯利亚的制造厂直飞利佩茨克,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显示了强大的续航能力。
据俄罗斯媒体透露,这批刚到利佩茨克的苏-34是2020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和联合飞机公司签的3年制造24架合同的一部分,由位于新西伯利亚的契卡洛夫工厂生产,编在2021年生产计划内,11月已经交付了4架给驻扎了在哈巴罗夫斯克库尔巴机场的第277轰炸航空团,此次交付给了利佩茨克的第968独立混成航空团。
苏-34最早的名称是苏-27IB,从外貌来看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并列双座式座舱。1986年开始开发,1990年4月13日首架原型机T-10V-1完成首飞,不过随之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困难无力支持苏-34的量产和升级,直到2008年才批量生产了32架,而通过国家测试并进入俄军正式服役则是2014年的事了。
虽然命途坎坷,但对比一下“侧卫”家族在俄罗斯空天军的装备数量,生得晚的苏-34还是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苏-27衍生型号,截止2020年已装备122架以上;共青城加加林工厂生产的苏-35装备了约97架;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生产的苏-30SM装备了113架,另有22架隶属黑海舰队海军航空兵,严格来说不算空天军编制;数量最少的也是共青城的产品,即苏-30M2,只有20架。
苏-34最受俄军欢迎也是正常的,这种有一定夺取制空权能力的轰炸机算是“多面手”,专业点说就是多用途战斗机很好地迎合了俄罗斯空天军的需求——用数量有限的飞机执行几乎所有类型的任务。毕竟不是苏联了,没那么多军费能用来买专职专用的飞机,只能尽量让同一种飞机干尽可能多的活儿。
话是这么说,不过苏-34的主营业务还是对地攻击,那张“鸭嘴”里装了一部Sh-141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在对地模式时可以锁定75公里外的坦克装甲车辆目标,并具备地形自动跟踪模式,更能使用多种防区外精确打击武器。
不过对俄军飞行员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苏-34可以挂载R-77中距弹,在即使没有护航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独自执行任务——2015年11月24日俄军苏-24被土耳其F-16击落,除了一堆没法说得太细的原因,苏-24不能挂空空导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34的征程也可以说相当丰富:2015年10月俄罗斯正式介入叙利亚内战,派往赫梅米姆基地的首批俄军战机就包括苏-34。在已超过6年的参战时间里,装备了苏-34的俄罗斯空天军各部轮流派苏-34赴叙利亚参战,并首次使用KAB500S卫星制导航弹攻击目标。
俄罗斯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不算突出,甚至可以说落后,不过俄军经过2008年俄格冲突、2014年东乌战事后也开发出了适合自己的打法,比如苏-34就在起落架舱门后装了一部“普拉坦”光电稳定瞄准系统,配合足够先进的火控计算机,即使不带光电吊舱也能把无制导航弹和火箭弹准确“安排”到目标头顶上。
作为舔地专业户,苏-34的防护也非常到位,并列座舱由厚17毫米、重1.48吨的钛合金装甲保护,比苏-25这种以皮厚出名的糙货还重1.5倍,另外翼尖两侧的“希比内”电子战荚舱则提供了一件“软猬甲”。有这些防护措施,至少目前苏-34还没有被击落过。
另外要说明两点的是,传说中苏-34的并列座舱后设有卫生间这是谣言,其实只有一个漏斗状的集尿器,也就比没有强一点;粗长的尾椎内也不是传说的后视雷达,而是因为机载设备用电量太大而专门增加了功率的辅助动力系统(APU),也就是民航客机尾部的那个小喷口,没什么神秘的。
比较遗憾的是相比“侧卫”家族其外销成绩辉煌的成员如苏-27SK、苏-30MKI和苏-30MKK等,苏-34至今没有外销记录,2019年曾有消息称阿尔及利亚有购买苏-34的兴趣,但至今也没见着有什么下文,毕竟这种专门针对俄罗斯空天军需求设计的战斗轰炸机远不如苏-27和苏-30的多用途性够广,加上又比较贵,迟迟无法卖出去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