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陷入被動的烏軍,歐盟各國湊了20億歐元,準備幫烏軍購買彈藥,與此同時,北約方面也不再隱藏,直接派出百架戰機,組建聯合空軍與俄羅斯對抗,不料俄軍卻來了招釜底抽薪。
【俄總統普京】
北約集合百架戰機與俄對抗
不久前,美軍在波蘭的首座永久性軍事基地在波蘭建成,考慮到潛在的威脅,俄羅斯也將核武器部署在了白俄羅斯,但這也引起了北約的警覺。於是,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四個國家決定組建新的聯合空軍,集合百架戰機與俄羅斯對抗,還獲得了美國的首肯。
其中,挪威可提供107架戰機,芬蘭則可以派出126架,丹麥和瑞典分別可以出動85架和90架戰機,但尚未確定最終能有多少戰機投入使用。如果戰機數量不夠的話,可以用從美國訂購的F-35戰機替換一部分庫存。
丹麥的空軍指揮官揚·達姆表示,空中聯隊組建以後,所有國家將共享雷達數據,前提是芬蘭和瑞典先加入北約。雖然不知道這種組合形式將如何運轉,但就恐嚇和威脅俄羅斯而言,這項合作對所有的相關國家都有好處,也符合美國和北約的利益。
【攜帶高超音速“匕首”導彈的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
同時,考慮到俄烏衝突的外溢影響,北約還打算在未來幾個月內組建一支30萬人的軍隊,共分為三個梯隊。其中,第一梯隊由波羅的海三國以及挪威和波蘭負責組建,預計將派出10萬名士兵。第二梯隊則由德國負責。如果這兩項計劃得以實施,接下來北約恐怕是連喘氣的空兒也沒有了。
俄軍直接對北約官員下手
面對北約的來勢洶洶,俄羅斯不再選擇逐個擊破,而是悟出了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宣布將北約的參謀官和北約的專家納入合法攻擊目標。與攻擊北約援烏武器相比,這樣做很明顯更具有威懾力,將北約在烏克蘭的行動暴露在陽光下。
而且,俄方的話也絕不是說說而已。在半個月前,俄軍就向烏克蘭全境一口氣發生了6枚“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其中一枚正中北約在烏克蘭設立的“影子”參謀部,造成十幾名北約官員當場死亡。但由於北約一直以來都否認直接下場參戰,所以也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烏軍在充滿泥水的戰壕中】
這些北約軍事人員駐紮在地堡下,是負責烏軍武器部署和人員調動的“中樞”,還有不少負責前線通信和數據傳輸的專家。但是,即便是陣亡,也是算在烏軍頭上。現在俄羅斯直接撕掉了北約的這層“隱身衣”,對北約各種出謀劃策的軍官也有較大的心理威懾。
烏軍準備發動震驚世界的大反攻
對於北約的抱團之舉,俄羅斯總統表態稱,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但對於烏克蘭來說,似乎是給了一針強心劑。基輔最高將領的顧問預告,烏軍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天,發動足以讓世界震驚的春季大反攻。
目前,烏軍在前線進展緩慢,而且據美媒爆料,目前烏軍的傷亡人數已經達到了10萬人,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到了無兵可征的狀態。北約一次又一次遞刀子的舉動,將賠上更多烏軍的性命,但北約卻並不在乎那麼多。令世界震驚的大反攻,估計死亡人數也會再次令人震驚。
10秒目標變廢鐵,俄搬出“喀秋莎”火箭炮,美德日3國噩夢重現
曾在二戰時期,打痛德軍、弄怕日本、痛擊美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再次現身俄羅斯街頭,此外還包括ZIS-3榴彈炮等一車車導彈等運往前線,這引發外界猜疑,俄羅斯的大反攻要來了?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猛?
對於“喀秋莎”火箭炮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它是二戰時期蘇聯建造的,在使用過程中被譽為一款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武器,當它衝出發射車時,刺耳的聲音就像死神在怒吼,落下後其火力覆蓋更是如暴風雨般降臨。
(俄羅斯用卡車運輸“喀秋莎”火箭炮)
曾經嘗過“喀秋莎”火箭炮滋味的有德國、美國及日本,拿德國舉例,1941年7月14日,德軍一舉攻佔了蘇聯的戰略重鎮奧爾沙,隨後遭到蘇聯用“喀秋莎”火箭炮打擊。當時,德軍正在忙碌,天空中驚現一陣恐怖的咆哮聲,112枚火箭彈像雨點般砸了下來,德軍及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被炸上天,僅過了10秒,這裡陷入一片死寂。“喀秋莎”火箭炮也因此一戰成名,被世界各國廣泛了解。
烏軍萬枚“地雷”弱爆了
俄軍在這時候搬出“喀秋莎”火箭炮,對烏克蘭來說也是一場“噩耗”,畢竟烏克蘭還沉浸在布置地雷戰就能打敗俄軍的幻想中。
(烏軍在戰場上部署地雷)
據相關媒體報道,烏軍擁有遠程反裝甲布雷系統,這種特殊彈藥可以由155毫米口徑火炮發射,發射後,炮彈在墜地之前將其內部的地雷分布於一個區域內,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形成雷區,美國已經向烏克蘭提供了大約1萬枚這種特殊炮彈,烏軍也將其部署在戰場。
烏軍的“地雷戰”是有成效的,網上流傳着一個視頻,多輛俄軍裝甲車組成的縱隊駛入了雷區,第一輛車觸雷爆炸後,第二輛車依然繼續前進,直至觸雷起火,連續有這樣的情況發生,現場一片混亂,俄軍不僅人員受到損失,車輛也無法開動。
(俄烏戰場前線炮火連天)
不過,這樣的情況或許在俄軍用上“喀秋莎”火箭彈後反轉,俄軍無需深入烏軍陣營,只需將“喀秋莎”對準目標發射。
北約加烏克蘭,沒能把俄羅斯打垮
自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已經持續了一年零一個月,在這將近400多天的時間裡,全球見證了一場美國與俄羅斯的間接對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對烏克蘭進行軍事、財政援助,烏克蘭也得以在這場衝突中堅持這麼久。而美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借這一機會削弱俄羅斯,最好能拖垮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普京)
在美國的這一計劃中,烏克蘭以及北約的其他國家都是犧牲品,美國用自己的淫威迫使世界各國選邊站,尤其是北約國,並揮舞制裁大棒,對俄羅斯經濟實施全方位遏制,在這一過程中,對俄羅斯乃至全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
儘管如此,美國終究未能如願,不僅沒能在經濟上擊垮俄羅斯,更沒能在戰場上打垮俄羅斯,俄羅斯軍事實力足夠強大,經濟雖是弱勢,但能源王牌始終掌握在俄羅斯手中。因此,北約和烏克蘭這麼多國家,都不能把俄羅斯擊敗。同樣,這場衝突不會有勝利者,俄羅斯和烏克蘭付出的代價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