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陷入被动的乌军,欧盟各国凑了20亿欧元,准备帮乌军购买弹药,与此同时,北约方面也不再隐藏,直接派出百架战机,组建联合空军与俄罗斯对抗,不料俄军却来了招釜底抽薪。
【俄总统普京】
北约集合百架战机与俄对抗
不久前,美军在波兰的首座永久性军事基地在波兰建成,考虑到潜在的威胁,俄罗斯也将核武器部署在了白俄罗斯,但这也引起了北约的警觉。于是,挪威、瑞典、芬兰和丹麦四个国家决定组建新的联合空军,集合百架战机与俄罗斯对抗,还获得了美国的首肯。
其中,挪威可提供107架战机,芬兰则可以派出126架,丹麦和瑞典分别可以出动85架和90架战机,但尚未确定最终能有多少战机投入使用。如果战机数量不够的话,可以用从美国订购的F-35战机替换一部分库存。
丹麦的空军指挥官扬·达姆表示,空中联队组建以后,所有国家将共享雷达数据,前提是芬兰和瑞典先加入北约。虽然不知道这种组合形式将如何运转,但就恐吓和威胁俄罗斯而言,这项合作对所有的相关国家都有好处,也符合美国和北约的利益。
【携带高超音速“匕首”导弹的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
同时,考虑到俄乌冲突的外溢影响,北约还打算在未来几个月内组建一支30万人的军队,共分为三个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由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挪威和波兰负责组建,预计将派出10万名士兵。第二梯队则由德国负责。如果这两项计划得以实施,接下来北约恐怕是连喘气的空儿也没有了。
俄军直接对北约官员下手
面对北约的来势汹汹,俄罗斯不再选择逐个击破,而是悟出了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宣布将北约的参谋官和北约的专家纳入合法攻击目标。与攻击北约援乌武器相比,这样做很明显更具有威慑力,将北约在乌克兰的行动暴露在阳光下。
而且,俄方的话也绝不是说说而已。在半个月前,俄军就向乌克兰全境一口气发生了6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其中一枚正中北约在乌克兰设立的“影子”参谋部,造成十几名北约官员当场死亡。但由于北约一直以来都否认直接下场参战,所以也只能是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乌军在充满泥水的战壕中】
这些北约军事人员驻扎在地堡下,是负责乌军武器部署和人员调动的“中枢”,还有不少负责前线通信和数据传输的专家。但是,即便是阵亡,也是算在乌军头上。现在俄罗斯直接撕掉了北约的这层“隐身衣”,对北约各种出谋划策的军官也有较大的心理威慑。
乌军准备发动震惊世界的大反攻
对于北约的抱团之举,俄罗斯总统表态称,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二战时期的轴心国,但对于乌克兰来说,似乎是给了一针强心剂。基辅最高将领的顾问预告,乌军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天,发动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春季大反攻。
目前,乌军在前线进展缓慢,而且据美媒爆料,目前乌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10万人,基本上已经可以说是到了无兵可征的状态。北约一次又一次递刀子的举动,将赔上更多乌军的性命,但北约却并不在乎那么多。令世界震惊的大反攻,估计死亡人数也会再次令人震惊。
10秒目标变废铁,俄搬出“喀秋莎”火箭炮,美德日3国噩梦重现
曾在二战时期,打痛德军、弄怕日本、痛击美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再次现身俄罗斯街头,此外还包括ZIS-3榴弹炮等一车车导弹等运往前线,这引发外界猜疑,俄罗斯的大反攻要来了?
“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有多猛?
对于“喀秋莎”火箭炮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它是二战时期苏联建造的,在使用过程中被誉为一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武器,当它冲出发射车时,刺耳的声音就像死神在怒吼,落下后其火力覆盖更是如暴风雨般降临。
(俄罗斯用卡车运输“喀秋莎”火箭炮)
曾经尝过“喀秋莎”火箭炮滋味的有德国、美国及日本,拿德国举例,1941年7月14日,德军一举攻占了苏联的战略重镇奥尔沙,随后遭到苏联用“喀秋莎”火箭炮打击。当时,德军正在忙碌,天空中惊现一阵恐怖的咆哮声,112枚火箭弹像雨点般砸了下来,德军及他们的物资列车全部被炸上天,仅过了10秒,这里陷入一片死寂。“喀秋莎”火箭炮也因此一战成名,被世界各国广泛了解。
乌军万枚“地雷”弱爆了
俄军在这时候搬出“喀秋莎”火箭炮,对乌克兰来说也是一场“噩耗”,毕竟乌克兰还沉浸在布置地雷战就能打败俄军的幻想中。
(乌军在战场上部署地雷)
据相关媒体报道,乌军拥有远程反装甲布雷系统,这种特殊弹药可以由155毫米口径火炮发射,发射后,炮弹在坠地之前将其内部的地雷分布于一个区域内,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形成雷区,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大约1万枚这种特殊炮弹,乌军也将其部署在战场。
乌军的“地雷战”是有成效的,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多辆俄军装甲车组成的纵队驶入了雷区,第一辆车触雷爆炸后,第二辆车依然继续前进,直至触雷起火,连续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现场一片混乱,俄军不仅人员受到损失,车辆也无法开动。
(俄乌战场前线炮火连天)
不过,这样的情况或许在俄军用上“喀秋莎”火箭弹后反转,俄军无需深入乌军阵营,只需将“喀秋莎”对准目标发射。
北约加乌克兰,没能把俄罗斯打垮
自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已经持续了一年零一个月,在这将近400多天的时间里,全球见证了一场美国与俄罗斯的间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对乌克兰进行军事、财政援助,乌克兰也得以在这场冲突中坚持这么久。而美国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借这一机会削弱俄罗斯,最好能拖垮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普京)
在美国的这一计划中,乌克兰以及北约的其他国家都是牺牲品,美国用自己的淫威迫使世界各国选边站,尤其是北约国,并挥舞制裁大棒,对俄罗斯经济实施全方位遏制,在这一过程中,对俄罗斯乃至全球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美国终究未能如愿,不仅没能在经济上击垮俄罗斯,更没能在战场上打垮俄罗斯,俄罗斯军事实力足够强大,经济虽是弱势,但能源王牌始终掌握在俄罗斯手中。因此,北约和乌克兰这么多国家,都不能把俄罗斯击败。同样,这场冲突不会有胜利者,俄罗斯和乌克兰付出的代价太大了。